返回

智能网联汽车的投资机遇与挑战

2019-01-03

智能网联汽车的投资机遇与挑战

TMT组 投资经理 秦桌艺

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拥有巨大的市场规模和丰富的产业机遇。汽车产业过去100多年来,沉淀了成熟的产业化经验,也孕育出巨型的汽车集团和供应商以及成熟稳固的产业体系。随着技术的发展、出行观念的更新、创新模式的涌现,汽车行业在近期受到了新的冲击和启发,也终于在稳定发展一个多世纪后迎来新的变革。

中国汽车产业的“兴奋和焦虑”

经历了过去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庞大的中国市场始终换不来技术,即便到今天,中国汽车在一些核心零部件依然没有真正攻关技术壁垒,而是通过“国产化”的方式落地,“受制于人“的过程始终是令人焦虑的。

目前,电气化、智能化已是大势所趋。世界各国包括法国、荷兰、英国、德国等,纷纷宣步燃油车退市时间,准备迎接“零排放”时代到来;另一方面,美国、欧洲、日本等都把自动驾驶汽车作为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技术研发、示范运行、标准法规、政策支持等综合措施,加快推动产业化进程。在此背景下,不管是汽车工业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还是燃油车技术绝对成熟的发达国家,都明白旧方式打不赢新战争,大家重新、一同站在了“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的新赛道上,中国汽车工业“兴奋地”迎来“弯道超车”的新机遇。

“智能网联汽车”

“智能网联汽车”就是我国在大力发展自动驾驶过程中提出的新名词。总体来看,“智能网联汽车”的概念囊括了三大趋势和三个产业链环节。

  1. 两大趋势

  • 智能化:汽车智能化势不可挡。SAE(美国机动车工程师学会)将自动驾驶分为L0~L5共6个等级,其中L2进阶到L3是ADAS到自动驾驶的跨越。自动驾驶是ADAS的延伸,ADAS是实现自动驾驶的前提。

    ADAS 系统从功能逻辑上由三个部分构成,分别是感知层、决策层、执行层,其中感知层和决策层是变化最大、机会更多的两个部分。

    • 感知层:目前感知层主流的智能传感器包括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摄像头等,不同传感器的原理和功能各不相同,不同场景下各有优劣,难以相互替代,最终多传感器融合是大趋势,其中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是贯穿低级别ADAS到自动驾驶的刚需传感器,今年来在这两个领域也涌现出许多初创的国产供应商;

    • 决策层:决策层涉及算法、应用软件与芯片。决策层是今后汽车的“大脑”,多传感器提供信息的情况下,“大脑”最终只能输出一种指令,可见决策层的重要性;如果说过去主机厂通过传统汽车的底盘调教来实现车型“个性“的定义,那么今后智能汽车的时代,决策层必然是车型定义最为重要的模块之一,我们认为主机厂今后会逐渐将决策层的开发控制在自己手中;当然,这个过程必然从研发实力较强的头部主机厂开始,逐渐传导到其他主机厂。对于现在定位在决策层的初创公司,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合适的落地方式和模式,熟悉行业规则,使技术真正、有效地“落地”,才能体现自身在产业链中的价值。

  • 网联化:工信部电信研究院2017年9月28日发布的《车联网白皮书》对实现车联网做出了如下定义:车联网是借助新一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车内、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与服务平台的全方位网络连接,提升汽车智能化水平和自动驾驶能力,构建汽车和交通服务新业态,从而提高交通效率,改善汽车驾乘感受,为用户提供智能、舒适、安全、节能、高效的综合服务。其中网络连接、汽车智能化、服务新业态是车联网的三个核心。我们认为,对汽车行业而言,车联网的意义主要在于帮助主机厂管理客户和潜在客户、打造品牌生态圈、采集大数据等。目前国内车联网供应商大致分为3种类型:

  • 呼叫中心(Call Center):以安吉星、九五智驾为代表的公司,主要以救援、人工呼叫服务为主,但该种模式比较“重”,属于第一代的车联网模式;

  • 偏应用层的娱乐信息系统:主要提供偏娱乐应用的车联网服务,这种车联网公司擅长运营和交互,同时从应用端的娱乐信息系统切入更容易落地;

  • 偏底层并涉及车身控制的车联网系统:主要提供从底层搭建起的车联网服务,这种车联网公司更擅长TSP平台的搭建、维护、CAN总线数据采集、通信,通常不直接做应用服务,更多是和第三方应用服务合作;这种模式有机会真正做到V2X,也是想象空间最大的模式,但该种模式因为涉及汽车敏感数据、底层系统搭建,因此落地速度没有前两种快。

  1. 三个产业链环节

  • 整车厂:自动驾驶整车公司先与场景结合,寻求落地机会。百度与金龙客车联合开发的商用无人驾驶微循环车“阿波龙”宣布量产,京东、苏宁、菜鸟等电商企业也纷纷展示了自己的无人驾驶物流车,中国重汽集团发布了拟用于港口运输的无人驾驶电动卡车,这些都预示着自动驾驶整车商业化落地的希望。但订单的确定性和持续性、产品性能的可靠性、量产能力等都还有待验证,且定位在整车环节的创业公司,前期需要大量的投入,而距离无人车真正实现大规模量产可能至少还需要10年的时间,因此无论是创业公司还是投资人都需要具备“长期心态”。

  • 零部件供应商:

    • Tier1:定位于Tier1的零部件供应商,需要具备较强的集成能力、渠道能力和供应链整合能力,同时熟悉汽车行业规则和运作机制,具备全面的行业资质。作为紧贴主机厂的一环,Tier1的价值显而易见但门槛较高,因此定位在Tier1的创业公司,不仅需要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集成能力,还要有更强的市场能力和服务能力,对于目标客户为乘用车的Tier1更是如此。

    • Tier2:定位于Tier2或产业链更上游环节的零部件供应商,一般专注于提供某种或某几种产品,且在该产品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定位在Tier2及更上游的零部件供应商,可以通过与成熟Tier1合作等形式,有机会更快切入主机厂的前装体系,因此有机会使产品更快落地。

  • 元器件供应商:元器件供应商为零部件供应商提供芯片、电容电阻、线束等元器件,其中芯片是最为核心的元器件之一。目前使用在智能传感器上的车规级芯片供应商主要还是以欧美的外资供应商为主,包括NXP、英飞凌、TI等。车规级芯片的研发前期投入高、技术门槛高、量产难度大,也需要创业公司和投资者拥有“长期心态”;另外,一个产业的崛起,也是环环传导的过程,国产零部件供应商成熟了才能扶持起一批优秀的国产芯片供应商,我们看好国产芯片的明天,也期待早日看到可量产的国产车规级芯片。

投资决策中的“机遇和挑战”

  1. 投资人的兴奋和焦虑

    面对“风口”上的智能网联汽车,我们和整个产业一样的兴奋和焦虑。智能网联汽车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可观的市场增速,是“增量市场”和“进口替代”同时作用的领域;同时,由于国内特有的交通状况和定制开发需求,国产供应商具备一定的先天优势。但是,汽车是非常复杂、严谨和庞大的工业,大部分提供国产产品的初创公司在技术上、产品性能上、量产能力上、成本控制上与外资供应商还存在一定差距,国内的初创公司如何在“风口”前把握机遇、攻克难关、站住脚跟,都是创业团队、整个产业以及投资人都在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2. 不同定位,均有机会

    智能网联汽车的创业公司根据产品不同、能力不同,相应的市场打法也不同,针对不同的定位,创业公司一般可以分为技术驱动型和渠道驱动型。我们认为,无论是哪种定位的初创公司,均有“胜出”的机会,但需要具备不同的能力和条件。

  • 技术驱动型:一般技术驱动型的公司熟悉技术原理,拥有实力较强的技术团队,打造技术样机不是难事,但技术想要落地,不仅技术要产品化,产品更要量产化。只有创业团队对汽车行业具备一定理解,拥有深度合作的客户,在导入客户需求的同时不断打磨和迭代产品,才能设计出符合车规、可以量产的产品,做到技术和工程能力兼具。

  • 渠道驱动型:渠道驱动型公司一般具有较强的集成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和渠道能力,且有标杆客户或潜在标杆客户。面对这类公司,我们认为需重点关注其服务能力、定制化能力、已有或潜在标杆客户/车型的质量、以及渗透率提升的可能性等。

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需要新技术和“匠心”的磨合,在此大潮中浮浮沉沉的商机对初创公司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但是我们相信,拥抱创新,胸怀“匠心”,化焦虑为动力,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一定会硕果累累,一定会孕育出一批优秀的智能网联国产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