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成长无忧,以规范为纲,掘金万亿K12课外培训市场

2017-09-29

K12全称kindergarten through 12 grade,是国际上对基础教育的统称,在我国指从1年级到12年级的基础教育。K12课外培训市场特指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教育阶段的课外培训市场,从教育理念上可分为阶段性的课外素质辅导以及针对性更强的中、高考培训,从授课方式上主要可分为1对1教学、1对多教学开班、以及利用互联网技术的线上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授课模式。

  • 2016年国内K12教培市场规模已达5400亿元

国家教育减负、遏制学校乱收费现象政策的长期执行、以及采取的“就近入学”的政策,导致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极其不均衡与家长对“知识改变命运”的矛盾愈发激烈,催生了家长们对社会化基础教育培训的强烈需求。发展至今,国内基础教育已经基本形成了“校内教育+校外辅导”的模式,课外培训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刚性需求。据统计,我国超过90%的家长都对中小学课外培训具有支出意愿。

2016年我国K12在校学生数共计1.817亿人,其中小学9913万人、初中4329万人、高中3970万人,当年整体参培率超过60%,人均消费支出超4000元/年,市场需求已超过5400亿元,过去5年CAGR20%以上。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提出教育发展的阶段战略目标,到2020年,在校中小学生总数预计将达到2.12亿人。在当前我国中高考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参培率有望进一步提升至80%以上,按照年平均20%的复合增长率,到2020年将超过1.1万亿元。

我国家长对中小学教育培训支持意愿统计

我国K12课外辅导市场规模预测(亿元)

 

  • 大行业、小企业,产业整体进入整合旗
    1. 企业数量超10万家,集度分散,规模参差不齐

自本世纪初我国高考扩招改革以及小升初改革政策出台后,随着课外辅导需求的激增,K12教培机构也开始迅猛增加,并且呈现各地同时起步的特点,到目前为止我国各类大小规模的K12培训机构数量已达到12万家左右。

由于各地中高考政策的不一致,产业企业基本呈区域化分散状态,企业规模分布呈金字塔状,头部企业市场份额极小,2016年行业CR3市场份额小于3%、CR10小于4%。以新东方、好未来、学大教育为主的塔尖企业年收入达到20亿元左右;而一些全国领先企业年收入规模在6-10亿元之间;各个以地级市为主要目标区域的区域化品牌企业年收入在1-5亿元左右;此外,便是占总量80%的年收入在1000万元或以下的小连锁机构和个体户,其中又以个体户居多。

教学政策区域化带来行业区域化

我国K12教培机构整体呈金字塔分布状态

 

    1. 轻资产运营,利润率高,师资是规模化发展的关键

K12教培行业在发展之初,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大多数企业发展规律基本是个体课外辅导班起家,随着名气积累后品牌度的增加,以此为雏形开始机构化转型,进行师资力量的扩充以满足不断增加的需求和区域扩张。

行业开班特点主要分为寒、暑假班和学期中的周末辅导班,基本采取先收费的模式,因此现金流良好,成本端主要是教师薪资和营销费用,以及小比例的开办和租金费用。盈利模式较为可控,目前行业平均毛利率基本在50%以上,平均净利润在20%~25%左右。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互联网的线上教学模式在技术已经成熟,优秀师资影响力的边界拓展和价值最大化得以实现。目前,各个连锁品牌机构基本都开始进行线上、和线上+线下的整体化布局,意欲构建从“教案—教学—课后练习—测试—考试—教学管理—教学质量评价”一体化的产业闭环,同时在开班方式上也已形成了“线上双师课堂”和“线下小班培训”共生结合的办学模式。

行业企业平均毛利率50%+

师资薪酬是主要成本项

 

    1. 行业进入整合阶段,区域性连锁机构是未来主流

自2000年课外辅导产业起步发展以来,至2017年9月1日《民办教育促进法》(2016年修正版,以下简称“《民促法》”)正式实施之前,我国K12教培产业基本处于野蛮发展状态,行业需求持续高增长、相关机构遍地开花、主管部门多而无序、政策可执行难度大。

从市场供给角度分析,现有机构已基本可以满足市场需求;从区域发展角度分析,区域化发展不均衡进一步突出,一二级城市需求增速放缓、供给端饱和、竞争白热化;三、四线城市的参培率和学科多样化都在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供给端结构性过剩,个人、独立的小机构遍布,品牌化连锁机构的影响力开始显现。

产业整体需求继续保持增长,但供给端将逐步向品牌化连锁机构集中。品牌化连锁机构具有较强的教研开发能力、财务实力,较高的师资力量等综合实力,整体自发性的规范程度更高,办学质量容易被家长所了解和认知。这些品牌化机构已经开始通过新办教学点、以及品牌管理输出相结合的市场化竞争方式,对区域内市场份额进行集中、对区域外进行横向开拓,期望成为单个省域内跨地级市的区域化连锁机构。

  • 《民促》修法落地明确教培机构法人地位,越规范越发展
  1. 《民促法》修法旨在引导行业规范发展

随着新版《民促法》同时实施的还包括教育、人社、工商等部门规章,新版《民促法》核心内容中,社会办学机构可以自主选择是否为营利机构,意味着明确了相关机构可以申请社会法人,从法规上解决了企业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法人主体不清晰的最大问题。

因各省教育制度的差异,相关省级细则基本上还处于讨论当中,预计今明两年会陆续出台和颁布。

法规

实施日期

核心内容

《民办教育促进法》

(2016年修改版)

2017.09.01

  1. 可以自主选择设立非营利性或者营利性民办学校

《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实施细则》

(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商总局)

2017.09.01

  1. 营利性民办学校在工商登记前需获得《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
  2. 营利性民办学校聘任的教师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或者相关专业技能资格
  3. 监督与管理从严

《营利性民办学校名称登记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

2017.09.01

  1. 明确其他文化教育类民办教育机构的命名要求、名称核准机关以及审批相关

 

  1. 行业越发展越规范,企业越规范越发展

政府是行业规范发展的主要推动者,课外教育辅导机构回归到产业本身应有的产业定位,以素质教育为主要办学理念、作为公办教育有益补充的社会价值将被重新明确和进一步落实。可以预见,行业的野蛮式发展随着新政的实施将变得更为有序,最为直观的影响是家长们对机构的选择将更趋理性和有据可循,从而避免此前出现选择非理性以及可能会衍生出的一系列社会矛盾。

在政府监管层面,包括教育、工商、民政、文化、消防、税务等所牵涉的相关部门权责将会被重新梳理,从政策监管高度上解决过往各个部门间在审批程序和具体监管方式上并没有真正形成统一的问题,使得新政可以真正落地和见效。

    在企业层面,规范化水平的高低将成为企业间未来主要竞争力的比对指标。短期看,从业企业的规范性成本将大为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扩张速度都将受到较大影响;长期看,越早进行规范、具有教研开发能力和作为公办教育有益补充的教学内容的企业将会享受到耕读的政策红利,新政对其影响更多的是利大于弊,这也将是未来K12教育辅导产业中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企业特征。大而散的产业格局将被改变,市场份额将向上述优势企业集中。

  • A股IPO主障碍已消除,有望迎来系统性产业化IPO大潮
  1. 产业资产证券化由来已久,人民币资本纷纷布局

    从新东方作为第一家社会化民营教育培训机构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市以来,海外资本市场对国内包括K12课外辅导培训的机构青睐度一直高企,同时对教育培训机构的合规性审查较为宽松,因此一大批相关企业纷纷在美国和香港资本市场IPO上市,实现了资产证券化。

2015年以来,以国内A股上市公司为主要资方的人民币资本开始通过并购的方式切入该产业,相关机构也通过被并购的方式登陆A股市场。

国内教培机构资本运作阶段性梳理

A股上市公司跨界进入教辅产业部分情况

时间

公司

并购标的

金额(亿元)

股权比例

2017.07

科斯伍德

陕西龙门

7.54

49.22%

2016.09

秀强股份

江苏童梦

1.79

65.27%

2016.09

立思辰

百年英才

2.85

100%

2016.03

360教育

3.44

100%

2016.05

银润投资

学大教育

23

100%

2016.04

盛通股份

乐博教育

4.3

100%

2016.03

华媒控股

中教未来

5.25

60%

2016.01

勤上股份

龙文教育

20

100%

2016.11

小红帽教育

8.7

80%

2016.02

威创股份

艾乐教育

0.6

33.71%

2015.07

金色摇篮

8.57

100%

2015.02

红缨教育

5.2

100%

 

 

  1. A股IPO政策主障碍已扫除,有望迎来板块性投资机遇

2017年9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的新版《民促法》中对非营利民办教育机构和营利性民办教育机构进行了明确的区分,也即意味着大多数教育培训机构作为营利性机构的法人主体地位可以被确认,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在国内A股以直接IPO方式进行资产证券化的最主要障碍得以扫除。

国内K12教育辅导培训产业整体市场规模庞大,相关机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化特征,从IPO财务指标分析,具有大批符合IPO标准的企业;随着各地配套细则出台后法人地位的确认,理论上已基本达到国内资本市场IPO上市标准。

乐观预测,国内以K12教培为主的社会民办教育培训产业有望迎来类似于此前A股市场中园林工程、家居行业的产业化IPO大潮。当然,在优选标的企业的同时,也尚存在诸如行业产业政策落实不达预期或再次调整、资本市场热度与社会舆论相冲突、校内教育培训业务重新放开等不容忽视的产业性风险需持续关注。

 

 

新产业组:翁文娟、吴朝阳,新工业、新消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