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能源运维机器人市场的机遇

2017-11-18

随着全球工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工业智能化”成为新的趋势和热点,工业机器人作为智能化的实现载体,在工业细分领域的应用持续拓展;能源行业由于具有高危性、国家强制检修等特性,近几年对“机器换人”的需求尤其强烈和显著。运维机器人在能源行业的发展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同时发力,正在迎来新一轮的增长。

推动能源运维机器人产业增长的因素有:

  1. 政策支持

为占领工业智能化的制高点,许多国家提出了跨世纪的研究计划。美国政府提出了《美国国家关键技术》计划,欧共体提出了《信息技术研究发展战略》、德国政府提出了《工业4.0》,以及日本的《智能制造系统计划》,韩国的《高级先进技术国家计划》等;我国也在《中国制造2025》、“十三五规划“、《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等政策中多次强调工业智能化是未来重点发展领域,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并提出工业机器人年产量2020年达到10万台的明确目标。政府越来越大的支持力度有利于加快扶持机器人产业外,也激发了机器人企业的创新动力。

  1. 供给端逐渐成熟

除了机器人行业人才的数量越来越多之外,机器人企业上游的技术方案也越来越成熟。能源运维机器人需要通过搭载各种传感器感知周围复杂的工况环境,并将环境状态变化情况数据化、变量化;因此各种传感器硬件和软件算法的成熟不仅相应带来上游供应链的低价化,同时保证了能源运维机器人在感知层面的稳定性和准确度,为能源运维机器人在各个细分领域的延伸提供了基础和前提。

  1. 下游需求明确

“机器换人”在能源运维行业的各个流程、各个领域都有强烈需求;宏观上,“机器换人”可以增加工作效率、避免失误出错、统一产品标准、降低人力成本等。微观上,各个细分领域均有相应的需求和痛点,比如核电领域,核电管道阴暗、狭窄,人工进入管道检修尤为不便,同时对检修人员的心理素质、专业要求也较高,对检修流程的安全性把控严谨,一般一段管道的检修需要至少一名核心技术人员及前后各一名安全保护人员一同进入管道,每年检修成本、检修风险都比较大;类似的,火电烟囱内壁因烟气的长期腐蚀,每年有强制检修的刚性需求,目前较为“原始”的人工检查属于高空作业、高温环境并伴有带电装置,事故每年都会发生,且需要停机并冷却10天左右,耗时长、影响电厂运营;光伏发电领域通过“机器换人”降本增效的需求也很显著,灰尘、树叶等异物不仅容易降低发电效率也易导致光伏面板产生“热斑效应”,影响面板寿命,因此光伏电厂具有定期清扫面板的刚需,但目前人工清扫成本越来越高,而效率、频率较低;输配电侧的变电站、配电站等对温度测量、抄表等也有规律性的检测需求,这样规律性、机械性的运维巡检动作使得巡检机器人目前在输配电侧的应用比较广泛,但智能化的运维还未大面积传导至上游的发电侧,因此我们认为发电侧是智能运维的新机遇。

  1. 市场规模可观

根据十三五规划,2020年核电全国装机容量将达到58GW,光伏装机容量达到110GW,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10GW;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发电侧运维市场规模约有600亿元以上,输配电侧运维市场规模将达到100亿元以上。

在能源运维市场,创业型机器人公司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才能把握住市场机遇:

  1. 技术上,需要掌握姿态控制、通信、机械、电子、软件算法等机器人控制方面必须的技术储备外,还需要通过搭载各种传感器感知环境状态,并将环境状态变化情况数据化、变量化,并保证运维机器人可以客户需求、适应复杂的工况,保持稳定性、可靠性。
  2. 渠道资源上,能源行业属于较为封闭、严谨的特殊行业,比如国家对核电的严格把控和保密使得普通的创业机器人公司根本无法接触到电厂人员,不仅难以拓展业务,也无法了解电厂的工况、作业难点和痛点,从而产品也无法满足电厂的需求;因此在能源行业,渠道资源至关重要,尤其对创业型机器人公司的起步阶段起到关键作用;
  3. 行业理解上,创业型机器人公司除了具备过硬的技术,更要将技术在垂直领域落地,落地成功与否就取决于对能源行业是否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能否将行业理解转化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产品优势,紧贴客户需求,解决客户问题。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初创型机器人公司如果兼具上述条件和能力,并可在市场起步的初期切入,获得先发优势,那么能源行业的特殊性已经成为天然的行业壁垒;同时保持技术和产品的持续迭代更新,这样的初创型机器人公司即可保持领先于新进入者8个月~1年的时间。

(本文作者:秦卓艺,TMT组投资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