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分化与革新

2017-06-17

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国家经济战略、能源战略的急先锋,同时也作为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入选《中国制造2025》,在应用推广方面得到了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制订了详细的推广计划。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自2014年迎来了爆发放量, 2014年销售7.5万台,2015年销售33万辆,2016年销售50万辆,渗透率逐渐提升,终于突破了新能源汽车“久推而不广”的局面。更重要的是,通过三年的政策鼓励和政策保护,培养了自主化程度极高的产业链体系,虽然在一些核心技术上与国际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但产业链的完善和打下的国际竞争能力的基础,对中国当前发展高端制造业中任何一个子领域都是难能可贵的。

当前的行业发展的动力仍然是政策驱动

通过购车补贴、免购置税、路权开放、牌照资源的分配倾斜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推动了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快速突破。政策制定的初衷是鼓励产业投资,给整个产业链以提升技术、降低成本的孵化培育期,但骗补、抢补的乱象却将深深伤害了行业的健康发展。骗补无疑是容易发现并打击的,但以搞定补贴为市场竞争力的抢补行为,无疑将行业利润导入至一些并无技术优势和持续发展能力的低端产能上,也因此在某些环节上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庆幸的是,2016年开始了对骗补行为严查的行动以及补贴政策的调整,后续还在持续的调整和完善。新的补贴政策通过更加细化的技术指标以及补贴发放审核来鼓励技术提升以及成本降低,打击大量低效、低端产能的过剩投资,短期对行业造成一些消极影响,但长期却是有利于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进入2017年,政策调整的作用开始显现,一方面,从最新发布的几批新能源汽车目录车型的公告看到,核心部件的供应向具备技术优势的龙头企业聚集。另一方面,产业链开始大规模的价格谈判,多数环节在失去产能错配的红利之后,进入到“提质、降价”的竞争阶段。行业红利的分配将因此出现极大的调整,以产品技术水平和成本管控能力为核心的竞争优势将企业逐渐分化开来。

产业链的优化和创新推动行业向市场驱动转换

政策驱动带给新能源汽车需求的增长动能将越来越小,一方面是新能源汽车的产品力提升没有跟上补贴下滑的步伐,另一方面,以政策强制采购的新能源公交客车数量和以牌照资源倾斜带来一线城市新能源乘用车消费量逐渐逼近峰值。虽然未来几年在某些细分产品市场上仍有比较乐观的市场增长预期,但政策推动下的新能源汽车已经开始缺乏成长弹性了。

新能源汽车转向市场驱动对行业来说变得尤为重要。若要实现这种转变,就要依赖于整个产业链通过技术提升和创新,在成本大幅降低的情况下提升新能源汽车的驾乘体验,但从当前产业链的水平来看,还远未达到这种预期。

在当前产业分化的背景下,优势企业的抱团形成了产业链上的供应商壁垒、客户壁垒,无论是已经取得先发优势的龙头企业亦或是刚刚进入行业的新公司,无疑都要依赖于能够实现未来行业驱动市场化的产品和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已过百年的汽车工业,今天已然孕育着巨大的变革动力,作为汽车技术革命重要一环的电动化,未来还有很长的革新之路要走。

看好行业长期发展,技术创新为投资核心

       从当前的投资时点来看,我们看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长期发展的机会,但同时关注行业在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过渡调整过程中的出现的行业波动而带来的投资风险。

投资标的选择上,一方面向更加细分的产业链环节挖掘稀缺的龙头标的,另一方面,支持具备足够技术创新能力的新公司、新团队,发挥我们作为创新产业资本的作用,在长期的产业发展中,实现共同成长。

新能源汽车行业在过去两年成为资本市场炙手可热的热点板块,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坚持自己的投资要求和投资逻辑,精选公司,不盲目追求高估值的明星项目,在当前行业进入行业调整,市场投资热度有所降温的趋势下,我们也不会对行业盲目悲观。以技术领先、技术创新作为我们投资的核心引擎,充分把握行业风险,未来依然有机会分享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盛筵。

  投资总监   赵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