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有限风光”在险峰
2017-01-13
2016年始于股灾,止于债灾。2017年开门红,看似好兆头,随后迅速变脸,1.10起持续收阴,1.16中小板、创业板更是险酿4.0版股灾,创业板指数几近1779低点,再次印证股灾后我们一直持有的观点:整体估值高估,市场调整尚未结束,可把握的只有结构性机会。
细究2016年市场走势,不难发现,除去蓝筹重估、“去产能”上游价格反弹、国家队护盘等因素带动上证指数持续反弹外,2016年1月股灾后,“高估值”问题最为突出的中小板、创业板仅反弹至4月份,后续窄幅波动,弱势盘整向下,成交低迷。以创业板为例,2017.1.13(大跌前一交易日)创业板平均市盈率58.8,中位数更高,而对应2016年前三季度的EPS增幅仅为26%。
2017年初市场骤然加速向下调整的催化剂是:IPO加速引发的事实注册制预期,及之前对重组买壳的收紧。时间是有力的证明,市场第一次加速下跌的时间点是2016.12.12,之前每周末核准14家俨然成为常态,“政府只做不说的方式推进注册制”渐成市场共识,之后两周IPO核准数调降,市场止跌,但2017年大跌前又恢复至每周14家。
为什么IPO加速及重组收紧会冲击市场,尤其是中小创。原因有二,第一,支撑A股中小市值公司普遍高估值有一重要制度因素——长周期的审核制(之前IPO至少3年以上等待期),衍生出上市公司两大价值:1)稀缺的筹码,在散户为主的A股市场里成为庄家的渔利神器,巅峰者徐翔;2)壳价值,2016年高峰阶段20%的控股权价格高达20亿;这也就理解为什么:A股中有大量盈利几千万、但市值高达30——100亿的公司;第二,新上市的公司主要为中小市值公司,2016年新上市248家公司,1.5亿净利润以下的占比74%。因此如果IPO加速基调不变,筹码将不再稀缺,叠加重组买壳严控,壳价值势必大降,中小创大量公司原有估值的逻辑面临瓦解,痛苦的调整远没结束。
此外,2017年还新增了另一个重要负面变量是货币政策收紧。虽然经济低迷、风险迭出、又要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大背景下,我们认为大幅收紧货币政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为了降杠杆、去泡沫及维稳人民币汇率,至少上半年央行会尝试一定程度的压力测试。我们认为小幅的货币政策收紧对股市估值实质影响不大,但是市场已相当羸弱,对情绪的冲击需高度重视。
综上而言,宏观经济低迷、微观高估值顽疾仍在,又叠加政策上IPO加速、货币政策收紧,2017年市场整体仍风险不小,尤其是中小创,痛苦的去泡沫之路远未结束。
可能的机会。对于交易者,“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总基调下,政策回调的逆势投机。对于我们这类偏保守的中长期价值投资者:1)市场呈“调整分化、去伪存真”之势,一批价值股在震荡中逆势走高,价值投资者的时代在来临;2)中小创泥沙俱下,部分真成长股逐步落入合理估值区间。
2017年我们将坚守“以价值为伴、让时间为证;一二级联动、与震荡共舞”的策略,围绕这两个结构性机会长线布局:1)成长股的“错杀”; 2)价值股的“重估”,资产荒下,“为价值恒久远”,拉长周期,就像2016年的贵州茅台,我们预计部分优质标的估值将远超预期。
管理合伙人 王小勇